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几点想法

题目有点大,所以只敢称想法。对文化产业一直是关注的,在校时就一直留意这方面。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个规划虽然只是一个框架性的东西,但是导向性很明显,信号也极为明确,应该会引起很大影响。

当下看好中国文化产业的人很多,理由很多,在个人看来几点:

1.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凡人,在某种意义上,都符合广义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简化为生存、满足、价值)。人有生命周期,随着人生阅历增长,人的欲望需求会不一样,企业也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阶段除了逐利也会适当地思考社会责任或社会价值,国家也是如此。从1949年至现在,第一个30年几乎全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游戏,一般每一新朝成立之初为了稳定为了生存都会来这么一波,时间长短问题及方式方法不同而已;第二个30年就到了自我满足的阶段,稳固生存后就是各方面的欲望满足;到了第三个30年即将而临时,几可预见,要玩点高层次的了。所以说,先政治再经济后文化是一个国家所要面临的必然三阶段。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有一个发展轨迹也是不可避免的:原始社会到农业化,农业化到工业化,工业化到信息化,对应的就是从农耕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很多年前就在喊知识经济了,但是大家都停留在概念上,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知识经济?说白了,知识经济的主体就是文化产业。

 
3.最实的东西可能羸弱,最虚的东西反而最有力量或最有价值。这种类似老子《道德经》里到处布满的哲学思辨暂且不谈,不过文化产业化的强大力量却是有实例的。亚洲相对发达国家或地区如韩、日、台湾等,其文化产业都是最为发达的,比如韩国的影视、网游,日本的动漫、电子游戏等。

 
4.文化产业本身不大受所谓经济周期的影响,愈萧条的时候也可以很红火,愈繁荣的背后它只会更繁荣。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文化产业如同庙里的香火,经济繁荣的时候更多人去求财求贵,萧条的时候还是很多人会去求慰藉求发展,文化之于宗教某种意义上是可以互换的两个词,宗教自唐以来就存在宗教经济何况文化产业化?
可能的机遇:more
1.政策大棒一举,大鬼小鬼蜂拥而至,各种风险资本催生产业做大做强,经济的力量有时是推动文化繁荣最至关重要的力量,虽然双刃效应也很明显;

 
2.不得不承认,建国以来最有文化判别能力的可能还是70年代之后出生的群体,当然这只是新媒体的功劳而不是其他。在伟大互联网的熏陶下,无论影视、文学、游戏、动漫都有了一个具备基本文化素养的年轻群体,在中国,文化产业拥有一个进入文化门槛的可以自我消化的巨大消费群。
可能的问题:
1.每次什么国家产业发展大战略,都是倾斜于大型企业集团,也热衷于搞整合搞几个巨无霸,所谓示范所谓品牌。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我认为文化产业是最需要百家争鸣的产业,无论是外资介入开放,还是民营文化资本的大力支持扶助都要进行,要不然文化产业就是死水一潭,只有投入不见得会有产出。

 
2.借助文化产业大旗,国家政策贷款的后续跟进也会加大,这是一个很好忽悠纳税人钱的扶助项目。谁都可以美其名曰搞搞文化产业,最后大部分钱都落进了某些关系户自己的口袋。民营的起不来,外资的鲶鱼效应进不去,好吧,文化产业又可以增添不少腐败项目。
搞文化产业有点像搞科学,不仅需要创意,灵感,才华,更需要沉得住气,忍得住寂寞。搞艺术的人与搞科学的是相通的。如果更多人抱着投机而不是事业心的,估计有点难。

一直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最能创造奇迹的地方,也可能是走成功捷径的最佳路径,这会持续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文化产业却是一个最能创造影响力的领域,但很难奢望有一条成功的捷径。

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解读——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PDF)

@2009-08-20 15:42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