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口碑不好的一些发散性思考

《大鱼海棠》的口碑评分并不好,而且不同的人群争议很大,为什么?

1、《大鱼海棠》评分低核心原因,是很多人不认同这部电影主人公椿所展现故事的三观。《人类简史》中有个最突出的观点说,人类能在十万年前从毫不起眼的种族脱颖而出最重要是一个能力是人类虚拟故事的能力,也就是人类族群能创造并彼此相信某些“虚构的故事”,通过故事团结、凝聚、秩序一个群体向同一个目标前进,家族,部落,国家,公司,本质上都是因为这个能力。

这个观点是深刻的。进一步,人类虚拟故事的能力其最大作用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让人们相信同一个信念,往往是同一个价值观,对错其实并不重要,这个的价值就是统一思想,用价值观连接单机人脑PC以此协同做事,虚拟故事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TCP/IP协议,政治,宗教,文化被赋能的都源于这个东西;另一个是想象力,人类敢于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未来世界,敢于上帝视角的去创造,敢于试对,也是因为虚拟故事的能力,如果人类哪天丧失想象力,那么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源力。

对于电影本身,虚拟故事的第一个能力如今已经不那么重要,毕竟不是样板戏时代,但是人们对电影表达的价值观能否产生最大公约数的共鸣往往是观影后的副产物,也是口碑营销产生的原因。显然,在主流的价值观公约数来看,《大鱼海棠》没过关。

2、第二次原因是,还是跟人类的虚拟故事能力有关,但是却是它的反作用力,人们对文化作品的价值观立场很容易偏离事实本身。虚拟故事虽然是人类的一个核心能力,在《人类简史》中甚至认为是认知革命的开始,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容易搞不清客观事实与主观观点的界限。什么是所谓客观事实什么是主观观点?一般来说,前者可以被证伪,后者没法被证伪。

小白兔是有大耳朵这是事实,小白兔真可爱小白兔其实就是绿茶婊这是观点,前者可以被证伪后者没办法证伪。就像《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它的画面精细度,电影配乐,故事性创意,相比于过去中国的动画片都是质的飞跃,这是可以证伪的,是事实,但它所表达的价值观是很个人化没办法证伪的。电影一涉及什么观,就非常私人化,但多数时候人们评价一个事物很容易拿这些难以证伪的东西来判断。

这是这部电影评分不高的第二大原因。

3、第三个原因涉及人性,一个纯洁善良的人因为某种大众很难共鸣的动机突然“自私”了,很容易被唾骂为虚伪,一个十恶不赦因为某种大众非常共鸣的动机突然“善良”了,很容易得到同情乃至宽恕。先恶后善,最终还是会被定义为好人,甚至“立地成佛”,善了半辈子一旦披露件丑事,这人就很容易被定义为伪君子,一夜之间倒退为“恶”。

人们对好东西的白莲花变成心目中的黑木耳很痛恨,但对坏东西的黑木耳变成心目中的白莲花就很开心。就如一只股票在一路涨势的时候,只要向好,短时间内已经涨了一倍多了多数人还会追涨想着两倍三倍乃至十倍,涨个10%没感觉也不会说它好,偶尔跌个10%,那可要骂骂咧咧了;但当一只股票已经下跌被套了很久,突然有一天上扬10%,那就幸福得像开了花。

《大鱼海棠》口碑不好的第三个原因,是在于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白莲花变心目中黑木耳的故事。

回归到创业与投资,一些碎片化的,不一定相干的发散启示,流水铺陈下:

1、创始人一定要重视虚拟化故事能力的这两大作用,一个伟大商业组织的创始人跟一个宗教组织创始人虽不尽同但有不少共性。特别是早期创业公司创始人,虚拟化故事的能力在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的时代尤为重要,95后(说90后感觉已经out了)之后的员工让他们都相信一个东西,是非常难的,尤其是越来越需要创造力的虚拟经济时代。未来的商业领袖,对于创始人CEO的沟通能力会比过去的创业者会变得更高。

加强沟通,不断的沟通,可能是早期初创公司,务必重视的一项工作。不同形式的变种“开会”,如午餐会,晚餐会,分享交流,多种形式团建活动,是虚拟化故事能力的必要工作。我认为,早期公司多“开会”是有必要的,不要认为这是效率低下的表现,初创团队一致比对错更重要,一致比对错更重要,一致比对错更重要,靠一次两次的沟通产生相互认可信任并自动自发工作,这不现实。人性也是天然熵增的,必须进行管理。

其次,保护创业公司的想象力,敢做之前必须敢想。早期团队与其说是试错,不如说是试对,而试对必须要用创新的想象力来实现。

2、如果说虚拟故事是《人类简史》提到的人类第一个核心能力,也是认知革命的开始,那么第二个能力也非常重要,对于创始人CEO来说,是同等重要,就是思辨推理能力。这个是人类继认知革命后,能诞生科技革命的基础,这个基础解决掉了一个核心问题:究竟什么是客观事实,什么是主观观点?创业最大的陷阱是罔顾商业事实,沉浸在创业者自我意淫的需求或者个人及小样本需求里,坐井观天。封闭,狭隘,视野与信息交互不够开放的创业者如果只有虚拟化故事的能力,而没有思辨商业事实,推理符合商业事实的深度洞察,它的副作用就像是那些纯粹靠价值观立场好恶来判定一部电影好坏一样,是不客观的,迟早会栽大跟头。

3、文化投资为什么难?因为大众的价值观共鸣是波动的。要知道,刚刚这波吹捧洪荒之力至真至性的傅园慧粉,有很大一部分人曾经是唾骂刘翔乃至把翔归于屎的那波人,而且迄今依然还在消费后者不以为害,如果较真了,这波人会说不要上纲上线嘛,纯娱乐搞什么道德化……当然,把很对“罪责”推于“大众”这个词,本身也是不客观的,只是从投资人视角看,文化投资为什么难?主要在于以人为中心的非工业化供给,受众价值观共鸣的需求波动。感觉这种生意唯一做大的机会,就是迪斯尼、漫威这种,把千百年以来哪些不会变的美好人格化东西,固化分类到几个虚拟IP中去,边际成本低且这种简单的人格化处理不会因为代际人群而变化,比如可爱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等,它必须是绝对最大公约数,所以它必然也是傻瓜化,娱乐性的,没必要加过多的所谓“深刻”。文化投资要商业化做大就要简单傻瓜化,玩个性文化那就不要想着规模性大回报。

我很少看文化项目,上述第三个观点是不是瞎掰见仁见智。最后,我觉得《大鱼海棠》还不错。

叶东东下午8:57:29 于杭州

@2016-08-12 21:21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