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钱不立,无政不济

(涛哥临别送我的一幅画)
不断听着这首醉笛沉思一些事情。是该总结点东西就为近段时间。

一、关于实习

深圳回来快五天了,就像一个空间换渡到另一个空间,很奇妙。想起一部电影,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叫《居家男人》,这种转换有一点类似于其间男主人公的角色生活体验。在我即将离开深圳的最后一天下午,我给公司每位同事抄送了一份邮件,除了一些感谢辞之外也记忆了一些这短短一个多月的不少难忘瞬间,而如同邮件里所说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两个字:体验。more

咨询的真正的生态是比较切生的体会了一把,有些东西不用长,适合的就是适合不适合的就是不适合很快能感应出来。这就是一份你有选择的目的实习最大的价值所在,就是不断地去寻找你最想要的那个点,那个你能在未来真正把它当作一份事业来做的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整个行业,也可以是一个局部。还是必须再次感激他们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如此切身感受真正咨询生态的机会虽然之前在理论上我已经分析过这行把它当作一个切入点无论是对职业生涯还是事业未来都不大可能。

不得不自我愧疚地是在这个一个半月里我并没有全心投入,因为我的内心早早的把它定位了一次带薪体验。扪心自问,我的职业素养的确需要检讨。一份接近完美的实习甚至有了度假的成分,无论如何再定位为“体验”,体验出来的深度可能也会有所折扣。

从来回的双飞报销,到花园式小区的公寓提供,早晚以车代步,甚至周末还有人专门清理内务;恰好几次同事生日、实习生离别,韩日料理,西班牙菜,巴西烤肉,印度餐馆以及海边露营,Terrence的现场音乐等等,我想每个实习生都会感受到点这个假期的确物超所值了。但是这里显然有公司在初创阶段留属人才的一点小小的用意,而真正的咨询生态会有诸如此类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没有此等放松愉悦。咨询有光鲜之处,尤其一副西装革履背挎手提穿梭于“总”级别的客户面前之时,此外却更有不少令人望而却步的无奈,因为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而这可能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生活!除了那些完全可以把咨询当作生活的全部的人。

可能会高薪甚至都不用生活开支一个月,为什么?因为大部分时间你都贡献在了公司。还好这里竟有双休日,这点还真出乎我的意料,但是忙的时候这个也是随时可以剥夺的。怎么说?对于认同这种生活状态,也能忍受这种生活状态换取职业经历以及金钱的,我想要是留下来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切入起点,可惜很显然我很清楚无论是行业本身还是工作生活状态以及自己的持久忍耐力都不适合。唯一需要再次反省的是,我对一种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生活的持续忍耐力相当差,这点很不好,因为韧性的不足可能导致错过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有些事业需要摸索一段时间才会找到人与事的契合点。韧性不足,浅尝辄止可以摧毁一切激情也可以摧毁心中所谓的要追求的理想,而韧性是一切事业的根本。

有一次在车上我对涛哥说,是工作本身真的不合适呢还是可能只是自己的耐力不足产生的倦怠心理作祟?咨询多方分析我想我是真不合适的,这现在可以定论,但是日后若遇到新的行业体验,如果只是自身持久力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厌倦,我该当如何处置呢?

不免担忧。

一切事业不免都要限于单调,重复,繁琐,具体,细节当中,明明知道可天性却总喜新奇,新意,开创,个性,宏观,谋划,这是一种天然的对冲,如何妥协?

二、关于宗教

终极想要的东西我很明确,这点我很庆幸,毕竟活到现在,如今最为欣慰也最为自得的区区之辈也总算有了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无论是处世待人还是对物。不知道未来几年还会不会有什么人或者自己经历一些东西以此改变现有的思维及性格定势,彻底地颠覆我想已微乎其微了,冲击可能还会有吧。

昨日跟终归于尘聊过一时,不免提到了心性与根基之类。终归于尘是宗教产业的一个年轻俊才,亦商亦佛,也信也不信,有心性又无心性,她说她有自己的生活旋律最后说了一句。人都是复杂的,有时我觉得我很能理解她但有时我却又很难了解她。

昨日在跟她聊天过程中,我就跟她大谈了对于宗教最本质的自我看法,不知道算不算上惹了各大教派的禁戒。在我现阶段最为鄙陋的哲学思考中,我先把我们普通人归为三类:一类自身心性差,这里的心性指得是对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或者说悟道能力,一类中庸,一类慧根极佳,悟性超凡。

前者,很显然就是那些最容易虔诚最容易皈依宗教派别的人,中者就是大多数如我辈处于功利禄里翻滚红尘之人,很多人都无所谓信仰而只有自我,后者这些人就是先由自小天生聪慧再逐步过渡到智慧,以至最后的超凡入圣,这些极具慧眼的人就如释迦,耶稣,孔子,老子之类。

以释迦为例,他有那般的智慧,那般的超脱,那般的淡泊,但是无论自觉不自觉都被别人顶礼膜拜,歪曲神化。佛法本来在他本人以及后来无数智者的辨机说禅中是那么的博大精深,令人慨叹,但是芸芸众生又鲜有几人去尝试理解经文中的智慧,而只懂诵念梵语的咒语祈福?

如果他们真的永生,难道就忍受得了世俗众生的信徒日复一日的机械参拜?难道只有无尽的跪拜才能表达心中对智者的敬意?如果我尊敬的仅仅是对一份智慧的敬畏,对一份超脱的敬畏呢?

另一面,宗教一不小心就成了后人可以赖以栖息的利益撷取阵地。无论是西方宗教历史,还是中国自唐就存的寺庙经济,任何时候宗教就从来没有完全脱离过利益,欲望的束缚,虽然他们宣扬的永远是脱离。为何佛教只有一个佛陀,就是释迦?为何基督只有一个救世主,就是耶稣?为何伊斯兰只有一个真主,就是穆罕默德?就因他们早生了千年,早悟了大智慧,还是后人只把古代的逝者神圣化以使后来人有永不取竭的利益屏障,自欺欺人的信仰支柱?

如果就因他们早生千年早悟智慧即可成为后来人世世代代的“教主”,那么为何后来的智者又为何不可成为后后来人的“教主”?显然难矣,因为越之后现代人再难被人神化了,如果还有人再可被神化那么就只能说明神化他的民众群智接近于古代蒙昧时代。

不得不疑问:宗教就像一群智者在“奴役"不智的凡人们,如同一群政客在“奴役”不政的公民们,只为一个精神社会国度,一个物质社会国度。宗教的智者永远只有一个佛,一个主,一个神,无人能超越也不能轮换,现实社会的国家可以有不断的君王,总统,酋长,可以不断超越当然自可轮换。后者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主导思想,价值观统治自己的人民,无论是强制胁迫还是自愿认同,前者不同的教派也是各自一种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观点强制灌注或者自愿皈依。

为什么可以说其为“胁迫”?因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多数凡人都是没有什么慧根的人,对世界缺乏足够的认知,甚至有点迷茫无知,恰好有佛还有基督他们的创始人以及他们之后数千年来不断有一些较为相对智慧的智者说教产生的理论体系,价值观体系给不少芸芸众生一个认知支点,于是,皈依了。政治里的什么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切主义,思想,代表,和谐,也差不多类似。

可为什么很多看着很智慧的人也都纷纷皈依宗教的信仰?只能归咎于对生与死这个终极命题的千古疑问,归咎于对未知世界的人类局限,归咎于我们人人内心的一个唯心世界。

我是属于中类的人,可是不同的一点我会对一切偶有怀疑,直到我没法怀疑。

纷杂撇说了这么多,为何要思考这些?

一来对宗教产业还是很有兴趣,如果一旦进入,本身对于一些东西乱了心性那就不只是伤了人生轨迹那么简单,二来一写终极的东西想通了,人就会变得看开,看淡,很多东西就不会过早的牵绊太多。

但是不得不遗憾的是,人生的阅历摆在这,资历,经历摆在这,很多坎即使以为想通了但是一旦遇到还是过不去,这就是所谓的“人”。

无钱不立,无政不济。

有钱自可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从政才能做你想救济乃至改变天下的事。于是,要么无诚不商,要么无智不政。

希望自己能抓住一些选择,然后伺机再次体验出击。顺其自然,很好。

@2008-08-24 00:14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