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七十三章:生命的力量与争且不争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一、原文注释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总逞勇试险的人,必有杀身之时;总谨小慎微的人,反能活命保全。同样是勇,一个勇受益,一个勇遭难。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即使上天都厌恶刚强逞勇的人,谁知道其间因由?这是圣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之道是无需争夺而自然得胜,不用说话而自有回应,不用主动召唤也自会有人归附,淡然从容而善于运筹。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啊,就如似一张无边无际的网,看着好像很稀疏,但没有任何东西从中可以漏失。

二、生命的力量是什么?

第七十三的主题,第一个我认为就是这个设问。毋庸置疑,《道德经》是讲究贵柔的,这在第七十八章,七十六章,老子反复都提到了柔的哲学。在老子眼里,道是柔性的,所有看着坚强,刚硬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强大,越坚强者越是“死之徒”。

生命是极其脆弱的,不仅仅生老病死,大自然赋予的这个有机壳体,它既不坚硬也不防火防电,甚至连一点坚硬锋利的物体都碰不得,一点异物不经意放入体内,都可能瞬间死亡,无论植物动物,无论低级高级,其实都不堪一击。但是生命却又是这个世界最刚强的东西,他们抱团取暖,协作分工,他们利用基因的复制,通过繁衍生生不息,他们可以摧毁任何坚硬刚强的东西。蚂蚁都可以移走一座高山,只要给他们假以时间。人类也是如此,正因为力不如牛,行不如马,在动物界,最初的人类全然如废物,但正因为柔弱于斯,原始人开始学会思考,学会使用工具,直至成为这个星球最强大的物种。

又如创业,初创公司天然就是柔弱的,所有的匮乏才不得不逼着创始人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而公司一旦大到了一定程度,大企业病就纷至沓来,僵化官僚,小公司的那种柔弱力量没有了,自以为强大的无坚不摧,然而“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败象已露。所以,创业公司就像婴儿,初创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婴儿般的柔弱是一家公司能够长期保持生命力最宝贵的特质。那么,柔弱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本来力量?暂且不表,继续思考。

所有刚强,准确说自以为刚强的人,都容易犯得一个错误是什么?是自我膨胀。当一个人自得意满,血气方刚的时候,总以为全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己所不能征服的;当一家公司蒸蒸日上,增长迅速的时候,总以为没什么业务是自己所不能做的。大量的心灵鸡汤会告诉我们,“我”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事实上,还需更进一步,最大的敌人都是没有敬畏心的自己。

老子的“不敢”有个最大的困惑,“不敢”与“创新”是否冲突,不敢是否意味着消极被动,墨守陈规,是否就是代表保守?中国的冒险精神不足,是否跟千古以来中国哲学的“不敢”有关?

这里就要追究深意。老子的敢与不敢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定性词叫“勇”,这个勇是关键。“勇”这个词在道家来看是偏贬义的,因为它有大量的人为情绪在里面,逞勇、刚愎自用、自负、头脑发热、冲动,都是这个“勇”的代名词,而天地不仁,道是没有任何情绪的,更无所谓善与不善,它只遵循事物客观的规律运行,这是其一。

其二,道认为柔弱的力量是生的力量,但它也自有它的“缺陷”或者代价,就是弱小,而弱小的东西做任何事情,天然会比强大的东西遇到更多的困难、障碍、不足、不确定性,也就是它的胜算从来都是不高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不一定知道现代数学的概率,但我们在非常早的时候就在计算完全类似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胜算。中国智慧很大一部分学问都在一个“权”上,权什么,就是权胜算,也即概率。柔弱的东西做任何事情,成功的胜算都是偏小的,它经不起过多的折腾,过大的损失,于是对柔弱者来说,最优最利己的策略是什么?在多数胜算不高的时候勇于“不敢”,稳住,而在胜算高的时候自然而从容的“敢”。

以二事举之。

我是个德州扑克爱好者,德州扑克一共七张牌,两张底牌,五张公共牌,公共牌的发牌顺序是先发三张牌,后面再分发两轮,一张叫转牌,一张叫河牌。这个游戏充满很高的哲学意义,但是更多的就是胜算的把握,及人与人心理博弈的较量。在第一轮,有时牌面看似很大,但是转牌,尤其河牌逆转的可能性极大,整个游戏就像跌宕的人生,很多时候起伏非常大。所以,很显然,任何一个玩家,再大的牌,即使起手牌是AA,KK(往往好的起手牌更容易让玩家一败涂地)都是柔弱不堪的,轻易或勇于All in(全部筹码押注)的玩家一定是最先出局。好的玩家,一定是那些稳得住,善于在胜算高的情况下做出合理“敢”的押注决策的玩家,而顶尖的玩家更是懂得不敢,懂得放弃看起来大牌的玩家。赌性强烈,勇于敢,勇于All in的玩家都是第一个被“杀”的人。

初创公司的成功,是勇于“敢”还是勇于“不敢”?我认为也是勇于不敢。初创公司天生的柔弱,注定其资源贫瘠,充满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正因为各方面资源极其衰微,所以更要专注,更要力出一孔,更要考验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更要求初创团队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初创公司必须恪守的准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何时做,什么要马上做。初创公司的CEO最核心要做的决策,就是决定什么不能做,就是不敢!他必须考虑现有的公司资源,权衡利弊,做出胜算最高的决定,而不是勇于All in,这种完全赌徒式的创业或许在某一阶段能让公司生存的不错,但在长远来看,它的生命周期都趋于昙花一现。正因为要勇于“不敢”,所以一旦要“敢”,它的试错迭代成本一定要低,即使胜算高的“敢”,高成本的试错也是凶险的。由此,创业公司的CEO,我认为在起步阶段,有两个事情的把握对公司生死攸关,一个就是勇于不敢的决策,一个就是敢之后的试错成本。很多人说,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创新都是小公司革新出来的,这个话持保留意见,Google做出了最好的搜索引擎之前早已有搜索引擎,乔布斯的苹果更是“偷窃”或是借鉴创意的高手,包括微软的成功,最大的试错成本基本上都不是初创公司自己承担掉的。追溯历史,我们往往会发现,伟大的公司其成功更多的奥秘不在于他们勇于敢,而是他们的勇于不敢。

生命是宇宙最伟大的刚强,因为它是最柔弱的东西。柔弱的柔弱不在于真的柔弱,而在于柔弱本身,这个本身就是敬畏心。人的敬畏心表现就是谦卑,敬畏宇宙之道,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不敢;参天大树再枝繁叶茂也终要落叶归根,这就是它的敬畏心;生命之水“天下莫之能胜”的东西,也从来一路向低,这就是它的敬畏心。

生命的强大,柔弱只是表象,它的本质是它懂得敬畏,懂得不敢。这,正是它的力量源泉。

三、不二何来争?

不得不再发第二个设问,天之道为何不争,不言,不召?马上紧随的问题是,天之道为何争,争什么,跟谁争?在七十四章,我认为,人性本私,大道为私,为私的本源是因为都有“我”。一切道都是围“我”而转,为“我”而行,无“我”则无“道”。

好,那我们先从这三个设问的第三问反推,跟谁争?显然,我们都在跟同类争,争成绩,争排名,争权力,争名誉,争财富,不仅还要跟同类争,还要跟其他动物争,争一切的一切…………什么叫争?有二就有争,因为有二就有高低,前后,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高低,前后,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怎么出来的?是对比出来的,对比怎么出来的?是2出来的。从该死的最小的二元单位开始,争就是必然的,争是非一次元世界的道。在超过二的多元世界,争就是必然,无争就是反道。从1到2的那一瞬间,就是争的开始,也是进化的开始。争,何错之有?

这是三个设问反推的其一角度。

好,那我们再从这三个设问的另一个角度反推,还是第三问反推,跟谁争?显然,其实都在跟“我”自己争,“我”的排名,成绩,名誉,财富都在那里,低也好,高也好,都是我的,好也好,不好也好,也都是“我”的,我认为好就是好,认为不好就是不好,我自己开心就是开心,我自己沮丧就是沮丧,我愿意努力就努力,我愿意颓废就颓废,没有任何人任何意志,事实上更没有所谓的权力,权利能取代自己的情绪,所思所感。看着似乎这就是典型的阿Q精神,但是“我”的精神就是“我”的一切,这是永恒的1,从来就没有过2来分裂,即使精神分裂患者,也只有一个“我”幻化一个“我”自己跟自己争。

于是,一个道我合一的人,它是完全争不起来的,他没法自己跟自己争,跟自己有什么好争?道性就是我性,我性就是自然之性,自然之性,一切皆随我,听从自我的召唤,这是一个极其自我的世界,自我就是宇宙,这是个一元世界,争从何而来?

由此,你说道是唯物也好唯心也好,根本不重要,如果你将道置于一元世界里,它就是:天之道,不争。反之,天之道,是永争。老子的《道德经》是有我性的一元之道,也有兼济天下的二元之道,所以在我看来,老子他一生是践了一元之道,但它的《道德经》有二元世界的有为之争在里面,是不够够纯粹的,学说是不是他本来的初衷不得而知;庄子的道,是完全我性的一元之道,它的道是极其纯粹的,在哲学意义上看,他更符合天之道的本义,他的一生基本做到了天人合一。

道的出世入世,就决定于你是将自己置于一元的唯我世界,还是多元的大我世界。在这一章,显然,天之道是一元之道,所以是不争。

在一元的唯我世界,除了不争,自然不言不召。我认为,沉默是真理的唯一表现形式。真理只有一个,道只有一个,它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完全没有争议,你只要发现了它,它就浮出来了,立在那里,说一句话都是多余,言它干吗?真理跟废话是同义词,只有沉默才能体现至高废话的价值。真正识道的人看见,听见,自会感应感召,完全不必多言。只有争议的东西才要多言多召,否则都交给沉默吧。

在唯我世界,不争了就无所谓善胜,胜的意义在哪里?胜给谁,败给谁?胜败何其无聊焉?《道德经》在这章我认为就有矛盾。不言的应与不应,不召的来与不来也都不是目的,但能真正做到一元的唯我世界,有一点必是确定的,那就是繟然。

不二即可不争,如此。

@2013-06-09 20:28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