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七十八章:水,几于道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写到这章后,开始拖拉懒散了,“常”与“柔”是道德经中隐性概念表现出来最多的两个东西,但每一个践行起来都是那么的难,正如此篇老子说的,“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注释这章一部分时,南环瑾先生过世,我读过他的一部分佛经以及老庄的解说,启发不少,在此再次表示怀念。)

一、原文释义

这一章是道德经八十一章中属于最浅显易懂的几章之一,多数注家的意思都没什么大不同,我个人的理解跟众家有很大偏差的唯这句“其无以易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天下再也没有比水还要柔弱的东西,但是若用来攻打最坚强的东西却又没其他东西能胜过水,原因是坚强之物它根本无法抓到水的形状。

注:在这一章中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将“其无以易之”理解为“因为没有什么替代它”,高亨《老子注译》理解为“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还有其他人的注解将这里的“易”都理解为“改变”。我认为他们的理解都是有误的,以上两种理解都是以字望义有所牵强。我的理解是,水最柔弱,但攻坚强者没人比的过水不是因为水更坚强,也不是因为谁替代不了它,更不是因为它无法改变,而只是坚强之物无人形得住它,什么叫形得住?因为水永远是无形的,放圆形里是圆,放方形里是方,击它它化,不击它它经年流水侵蚀你,正如太极,你强归强,抓不住它,着不到力,怎么打?所以,这里的“易”有变换之形的意思。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弱可胜强,柔可克刚,天下谁人都知道,却谁都难做到。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所以圣人才说:能经得了一国之污垢的,才可承社稷之主;能受得了一国之灾难,才可为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真理听起来都像反话。

二、水,几于道

什么是道?这真是一个愚蠢得最智慧的问题,经常有人问我们这些学道的人,反正不管是得道高人,还是学道“小人”,反正一上来抛出这个问题,保准让谁都一时空白。久而久之,每个学道的人都会有一两句话来理解自己心目中的道。在这个阶段,我理解的道用一个字解释谓“朴”,两个字解释“本来”,三个字解释“不欲盈”,四个字解释“自然而然”。但是,接着就有问题,何谓“朴”?何谓“本来”?何谓“不欲盈”?何谓“自然而然”?好了,扯不完了,来来来,哥们,煮壶清茶,咱坐而论道三天三夜如何?吓跑了。

学道的人都有这样的尴尬,何况我们的老子同学呢?所以,老子一上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然而,道真有这么玄乎吗?当然不是,道如果不能讲,不能说,不能用,那怎么还能是道呢,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学习体会呢,怎么还有无数的人在践行呢?只不过道实在太简了,简得太容易让人看不懂,甚至全然误解,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两样东西是最可形容道,理解道的,也是老子自己通篇道德经外相比喻最多的,一个是“天”,一个是“水”。水,几于道,是所有学道人都认同的。为何?

水,无形无色无味,天下还有比它更朴素的吗?水,是一切生命的本来,无水无一切生命,天下还有比它更“本来”的吗?水,多一分则涨,满一分则溢,天下还有比它更知足的吗?水,遇什绕什,清则自清,秽则容秽,给热蒸为汽,施冷凝成冰,天下还有比它更随性更包容更自在的吗?

水,朴,本来,不欲盈,自然而然。道,是这样吗?亦如。道是可以着相的,这个相最像水,水最着相的又是什么呢?一个是常,一个是柔。常能水滴石穿,柔能包容万物。

而老子的《道德经》有个最“诟病”的地方就是,话从来只说一半,点到即止。说么要说的,但是呢又从来不说透。在这章也一样,第一句是非常通俗好理解的,但是他告诉了你,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战胜不了水,因为你抓不住水的形无处着力,然后呢,就不说了。事实上,就凭这一句话,可以幻化出多少军事哲学呢?我们知道兵家的思想源头正是来自道家思想,以弱胜强的战役在我国历史上不胜枚举,在当我们还弱小的时候,第一准则是什么?正是隐藏于无形。

吴越春秋之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前前后后二十余年,越灭吴复仇战共打了两次,但是前面十四年都是偷偷摸摸,隐藏实力,除了几个核心成员谁也不知道勾践的真实兵力;本朝太祖打天下,真正最终赢得江山,也基本全拜游击之功,八年抗战龟缩韬光了八年,没这个无形的八年隐藏,再通天也无济于事。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第六篇《虚实》细究下来,也全是“水”的哲学。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皆在水里,皆在水的柔里,常里。我也只能点到即止,为何?我也没有由点到面的本事。

三、受得了多少屈辱才经得起多少责任

这一章的第三句,我认为是有点跳跃的。如果考虑《道德经》流传千年之后,多多少少有些篇章字句存在佚失,或者有些许传录有误,这里就有可能。不过,道德经八十一章有佚失的肯定不止这一章,所幸它的框架与主旨是完整的,尤其它的精髓非常明了。所以虽然看上去这章到第三局有点突兀,但总体来说,还是能贯通起来。

水这样东西,除了第二小节提到一些特点外,它本身是洁净的,不仅洁净它还能涤净,所谓自净净人,非常了不起!不过涤净的过程中必须自己也要沾染污垢,正如地藏菩萨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伟大,所以,除非水自静不动,否则一流淌,就要沿途受污。而一条小溪的水流经千山万道,也必一路经历污垢,直到大海才能最终静垢而沉。

引申到君王治国或者匹夫成就事业,确实相近。除非你一生安贫乐道,不出世,任何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定是要受尽一番苦难与屈辱,且你所承担的责任与你所受的屈辱成正比。一个创业者自会经历创办一家企业应面对的所有委屈,一个国家的领袖在成为天下人所托付的领导人之前,也必然是经历多少考验、质疑、诘难才能有所寄予重任。

我们普通人不用今天嫉妒这个,艳羡那个,在我们面前所有的今日明星,一定是昨日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即使现在光鲜如此,若要维系下去,依然还会不断承受同样分量的诘难。若明日他成了过眼黄花,也不用太苛责于人,这只是生态的迭代自然。

四、真理的正反

正言若反,就如忠言逆耳,也正如良药苦口。真相,事实往往更加赤裸裸,它并不悦耳,更不华美,但一定受用。在最后一章中,老子也曾呼应过正言若反,重复过类似的观点,那就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要真理,就要接受听着就如反话一般的观点。哪些老子的话听起来就像反话,比如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比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等等。多数第一次读老子的人,都会感觉老子很多的观点就像个被世人给妖魔化的“愤青”。一个开口闭口都是道的人,一个总讲相对之道的人,怎么讲起话来都这么绝对,“偏激”呢?

这就是绝对力量的相对之道,在我开篇讲道德经中的第八十一章就提了,而这里的“正言若反”也正是老子对前面很多自己看似绝对、偏激的观点做了一定非常隐晦的解释。

如果有个人在探讨世间万象时,常有平日听着像反话而仔细思量又确言之有物的语句(排除刻意中伤与粗暴无礼的情况),说不定他说的就是事实本身。

另外,所有的真理极致的反面理解就是正解,正与极反不为殊途同归吗?道,正如此。

@2012-10-26 01:48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